首页

艾玛女王黄金窒息

时间:2025-05-29 06:44:16 作者:教育部拟同意设置32所本科高等学校,传递哪些风向? 浏览量:79283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新闻分析:教育部拟同意设置32所本科高等学校,传递哪些风向?

  新华社记者王鹏、黄浩然

  教育部近日发布公示,根据有关规定以及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结果,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拟同意设置32所本科学校。

  透过这份名单,我们可以看到哪些风向?

  从学校类型看,此次拟同意设置的32所学校中有23所是职业本科。

  这不是今年以来职业本科的第一次扩容。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曾发布一批同意设置本科学校的函。

  “发展职业本科是适应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说,“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9年起,教育部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建设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

  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的数量也在稳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职业本科学校仅有21所。而如今,加上拟设置的这23所学校,我国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将突破80所。

  既有数量的增长,也有质量的提升。从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上来看,大部分都紧贴行业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职业本科学校得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此次安徽拟设置的安徽职业技术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两所职业本科学校为例,钱桂仑介绍,“两所学校以工科见长,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了一批专业群,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超过90%,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突出。”

  此次公示的32所学校名单中,还包括4所更名的普通本科学校。记者了解到,更名不仅是学校名称的简单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

  例如,南昌工程学院将更名为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祖文表示,这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培育水利电力领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江西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游,对于水利电力领域人才需求旺盛。”刘祖文介绍,更名后,学校将做优做强水利工程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主动对接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鄱阳湖生态控制工程等重大项目,服务新能源和储能等重点产业链,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水利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有关专家认为,整体来看,此次拟设置32所本科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这既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也展现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旺盛生命力。

  当前,高考在即,今年新设立的多所本科学校即将招生,考生的选择更加丰富。对此,有关专家也表示,学生在报考学校时,也要注意找到自己的优势,同时综合考虑就业市场等因素进行理性选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吉林节后“第一会”连续十年聚焦优化营商环境

佳木斯3月22日电(王艳云 记者姜辉)记者22日从同江市获悉,近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发了《关于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波格丹诺维奇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备案批复》,标志着同江市成为佳木斯域内首个拥有国际友好城市的县市。

2024版彩调剧《刘三姐》亮相 为自由而歌

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泰康在致辞时说,中国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旅游市场之一,截至2024年9月,马来西亚已经迎来了超250万名中国游客。马来西亚也是重庆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国。这些数字突显了马中两国旅游合作的紧密性和重要性。

携手推进现代化 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鉴于大数据“杀熟”的智能化、系统化、批量化、隐蔽性、凶猛性,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建议,在个案突破的前提下,更应适时开展进驻式、突击式和拔根式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治理,并配合消费者组织或检察机关的公益性诉讼活动。

已进驻29家单位 二十届中央第四轮巡视进驻即将完成

此外,广湛高铁还将和广汕高铁等连接贯通,同时还将联通珠三角机场群等交通枢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两会时刻丨因地制宜,向“新”而行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古人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今天的航天科技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事业,每个航天成就都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离不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探月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全线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下先手棋、敢做第一次,奋力攀登世界航天科技的制高点。实践证明,创新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